在日常生活和勞動中,人體經常處于力學動態狀態,從力學的角度看,結果是人體出現保護性反應來抵御各種外來沖擊和損傷的同時,形成了力學狀態的不平衡,機體是以自身的力學失衡來抵御外來沖擊,形成了新的“病理平衡”。而這種“病理平衡”與人體的“生理平衡”是有本質的區別,實際上是伴隨人體軸線的位移,人體形成的一種新的病理代償機制,即人體以“不平衡”來調整“不平衡”,其結果只能是“病態平衡”,對人體是一種代價。
一、從靜態狀況下分析人體軸線壓載負荷及負荷壓載下的平衡
在靜態狀況下,除頭顱外,頭顱以下脊柱的各運動節段都有負荷壓載,頸胸段較小,腰椎骨盆段較大,壓載負荷先是自身體重,其次是不同情況下肌肉運動和運動時的外加負荷。脊柱及其韌帶支持結構,主要維持靜態狀況下人體軸線的平衡和穩定,人體軸線通過由椎間盤和后方小關節形成的共軛力學結構——三點支撐;胸廓,骨盆在靜態狀況下,對人體軸線的位移不起什么作用,卻起到了限制和穩定的作用;人體軸線由頸胸段下傳至腰椎椎體前的腰骶部菱形區,“兩髂后上棘;第五腰椎棘突;骶尾關節四個點之間形成一塊菱形區”;靜態時,各個運動結構,肌肉運動對稱,韌帶工作量比較小,消耗,付出相對少,處于相對的平衡穩定狀態。
二、從動態狀況下分析人體軸線壓載負荷及負荷壓載下的平衡
在動態狀況下,人體軸線的穩定基礎,取決于附著在脊柱椎體及附件各伸肌群,屈肌群結構和功能的完整性,根據此種見解,我們經過臨床分析和研究觀察;對頸項背部,胸椎,腰骶,骨盆部,各肌群力學分析,得出以下結論:
1、人體軸線位移與頸項背部,胸椎,腰骶,骨盆部各個肌群的慢性損害有關;
2、人體軸線位移與脊柱各個運動節段的穩定與不穩定有關;
人體頭部在前屈位時,頭部受重力線影響,人體軸線向后移位,軸線主要移至樞椎齒突前部,頸椎以下人體脊柱是一個穩定的軸,脊柱被穩定在一個相對“靜態平衡”和“動態平衡”的位置,人體軸線向后移位,脊柱前后伸、屈肌群則會出現異常牽拉,造成機體平衡被破壞,人體各個伸屈肌群必然出現保護性反應抵抗沖擊,以期形成新的平衡,其結果是沒有形成新的平衡,形成的卻是新的病態平衡,實際上是人體軸線位移出現的脊柱失穩狀態。
從頸椎的力學結構分析看,頸椎前屈肌群、前、中斜角肌、肩胛提肌、頸長肌、胸鎖乳頭肌、與下頸段(頸5~胸1)不穩有關;頸椎后伸肌群,斜方肌、頭夾肌、頸夾肌、頭半棘肌、頸半棘肌與中頸段(頸3~頸5)不穩有關;椎枕肌、胸鎖乳頭?。ㄏ驅龋?、頭夾肌、頸夾?。ㄏ蛲瑐龋┡c上頸段(頸1~頸3)不穩有關;單側屈肌群的損害則與全頸椎的不穩有關;這些有關肌群的損害和肌肉痙攣必定導致相應頸椎節段的不穩定,活動受限或異?;顒?,則使頸椎重力軸線發生紊亂。
在胸椎、腰椎的前屈活動中,腹肌和腰肌是主要的起動肌,上身的負荷壓載可使前屈進一步加大,胸腰部的骶棘肌只是在力矩加大時增加其活動,髖后的腘繩肌在軀干前屈參與骨盆前頃,直立位和后伸位時,主要依靠背肌的力量;當完全后伸位時,腹肌則參與控制過度后伸,人體重力軸線的正常位置是和骶棘肌、髂腰肌、腹肌的調節和控制是分不開的。
脊柱側向運動則與椎體小關節的形態有關,小關節有導向和限制作用,胸廓,骨盆,都對側向運動有限制和調節作用,脊柱的旋轉運動則常和側向運動同時出現,屬于聯合運動,在旋轉運動中關節突關節有定向和限制作用,脊柱重力軸線的改變與脊柱伸、屈肌群胸廓、骨盆、關節突關節的限制,調節,調整作用有關。
人體軸線改變,脊柱及其韌帶支持結構受到損害,可引起椎體相關活動方向的不穩定,由此可見,恢復和調整人體正常軸線、椎管外軟組織的正常功能、脊柱各個運動節段活動的重要性,是治療和預防脊柱和脊髓免受進一步損害的關鍵所在。任何治療均須保護和增強脊柱軸線的正常位置,椎管內,外軟組織力學平衡出發,這也正是我們醫學研究的基礎。
綜上所述,我們從靜態狀況下,分析人體軸線的正常位置,從動態狀況下,分析人體軸線各個方向的位移,以及椎體、椎管內外軟組織的壓載負荷和負荷壓載下的變化,尋找我們影響機體正常的根本原因,通過各種合適的治療方式,重建人體軸線的力學平衡,達到我們臨床需要達到的目的。